环球时报评贸易战:对中国反击泼冷水者在装清醒贸易战中国美方
美丽中国 湾区先行
百度 情况3 不买的话,价格会变更贵? 在线旅游平台被批评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最多。——广东省政协专题协商会聚焦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
美丽中国,湾区先行。当前,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中存在哪些堵点、难点,下一步工作要如何开展?围绕这些问题,近日,广东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,围绕“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,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”主题,组织省各民主党派、省工商联负责同志和政协委员代表,与省直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协商交流。
打造协同机制 树立“湾区标准”
会前,省政协组织调研组,先后赴广州、珠海、深圳和香港、澳门开展实地调研。通过座谈交流、实地走访、书面调研等方式,广泛听取意见建议,形成专题调研报告。
调研中,大家欣喜地看到:深港两地成立环保合作专班,共商深圳河湾流域水污染排放标准;珠澳签署环境保护合作协议,共建天沐河美丽河湖;粤港中华白海豚保护平台、“深圳梧桐山—香港红花岭生态廊道”建设稳步推进……粤港澳三地正在不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规则衔接、机制对接。
调研组成员、省政协委员张修玉认为,建设美丽湾区,要以“统一”作为突破点和抓手,不仅要统一思想、统一方法、还要统一治理体系、统一排放标准。省政协调研报告也建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共治规则衔接。其中,推动区域环境法规标准协同是关键。
当前,大湾区协同立法面临多方面的现实困境,进展较为缓慢。会上,民盟广东省委会建议设立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立法工作机制,并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加强对大湾区相关配套立法工作的指导。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则建议以《广东省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保障条例》立法计划为基础,积极争取中央支持,推动制定《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条例》,率先在大湾区生态环境领域实现协同立法破局。
“标准衔接”成为了会议的高频词之一。民建广东省委会提出要制定统一的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和监测体系,明确各类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浓度、排放总量等关键指标;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建议以标准为引领,建立大湾区监测标准,探索三地数据互审互认机制,形成统一数据质量管理体系。
对于调研组和与会者的建议,副省长张少康表示,将聚焦规则衔接、机制对接,进一步推动三地高水平深度交流合作,形成一批实践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成果。下一步还将把粤港澳三地协同立法提上日程,继续做实粤港澳三地环保合作机制,并加强省内统筹和谋划,共绘美丽湾区“一张图”。
创新科技合作 从“治”理到“智”理
科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,当前,数字化监管正在为生态环境装上“天地空人一体化”的感知网络,AI预警、区块链存证、数字孪生等技术成为改变环境治理的驱动器。
大湾区河流众多、海岸线绵长,水环境联防联治任重道远,这也是与会者关注的重点之一。台盟广东省委会建议完善数字孪生流域,实现智慧治水。但目前监测数据跨境互通不畅,存在“数据孤岛”的现象。省政协调研组建议健全大湾区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机制,搭建大湾区环境信息共享平台。
此外,省政协调研组还建议加强大湾区绿色科技合作,充分发挥香港绿色科技优势,整合大湾区科技资源,制定大湾区美丽建设重点科技研发计划,重点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(CCUS)、高效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,布局污染治理前沿技术研发。
这些建议得到了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的肯定。吴世文表示,将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以及科技攻关的工作。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秦黎明也表示,将继续支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应用,大力推广节能改造场景和技术等。
讨论愈发热烈,共识正在凝聚。省政协主席林克庆在主持会议时提出,要锚定“一点两地”战略定位,立足广东实际深化规则衔接、机制对接,持续完善“一国两制”框架下的生态环保合作机制,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。要发挥人民政协独特优势,组织委员深入粤港澳三地调查研究、视察监督,引领和支持港澳委员发挥“双重积极作用”,持续开展“关注森林”“关注海洋”“关注环保”等系列活动,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贡献智慧和力量。(本报记者 揭春雁 通讯员 王志 李睿)
编辑:实习生 徐晓会(辅导老师:李敏杰)